
2025-08-07,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办的“纪念《日本学刊》创刊40周年:期刊创新发展与日本研究方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辽宁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日本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期刊杂志社的5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与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日本学刊》主编杨伯江研究员致开幕词。他回顾了《日本学刊》40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日本学刊》始终秉持中国立场、聚焦日本研究,历经多次转型,逐步发展成为兼具学术深度与战略高度的高质量专业期刊、当代中国日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调整、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及国家间关系模式的复杂转型,给国际问题研究、区域国别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无论研究还是期刊都需要转变视角,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进一步贴近国家战略需求;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摆脱“学徒心态”,致力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关注科技发展因素等更多影响变量,以学科交叉推动研究深化;加大梯队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确保相关研究与学术刊物可持续发展。该环节由《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叶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日本学刊》副主编唐永亮研究员主持专题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围绕新时代区域国别学视角下学刊需要关注的前沿研究议题提出,要服务并跟上国家战略紧迫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重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要素对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研究员介绍了2025年6月刚发布的《全球学术评价北京倡议》,致力于推动中国学术评价体系走向世界,倡导构建包容且具有国家和地区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孙承教授提出,在世界变局下日本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大,今后的日本研究也要适应新变化,不仅要重建话语体系,在理论、思想和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韩铁英研究员指出,40年来《日本学刊》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也面临新的形势和变化,因此要改进日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专注提高刊物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江永教授围绕新形势下期刊创新发展与日本方法议题,希望《日本学刊》进一步做到“真、细、实”、争取“高、深、新”,重视学术创新、强调问题导向并尊重不同学科的学科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研究员围绕“三大体系”构建下的日本经济研究方法论,从日本经济的学科分类与研究方法、日本经济研究的根本遵循与研究视角、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下的日本经济研究探索等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岩教授指出,《日本学刊》历经40年发展,依托日本研究所这一高端智库逐渐从期刊方阵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研究的重要阵地;他表示,未来学科体系建设还会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区域国别学的日本研究要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需要加强期刊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形成期刊网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明进教授针对学术期刊的文风建设、论文中出现的“食洋不化”现象等指出,期刊编辑也要参与稿件的编辑创造,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徐万胜教授指出,40年来《日本学刊》注重日本研究范式的传承和发展,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和现实应用结合紧密,希望未来《日本学刊》继续为构建日本研究的学科体系、构建日本研究的国际话语以及用概念引领推动日本研究取得前沿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赵青海研究员指出,日本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在新领域、新学科中创新发展;同时,在期刊编辑工作中进一步注重立场表达与意识形态风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蔡亮研究员提出“日本超越日本”的概念,主张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推动中国的日本研究超越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勇研究员表示,期刊选题要尽量找“真”的问题,做到和现实世界的连接,同时也要涉及“新”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卢昊研究员和田正副研究员通过讲述《日本学刊》对自身学术成长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积极评价了期刊在学术生态构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基础性引领作用,尤其是在青年学者培养方面;强调学术期刊要积极构建作者、审读专家、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良性关系,通过“传帮带”更主动、有效地为学术界培养人才。

《日本问题研究》主编刘相美介绍了《日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在办刊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希望未来加强期刊之间的交流,推动建设日本问题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介绍了《抗日战争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围绕前沿选题、推动学科建设、构建三大体系等议题发表了看法。《日本研究》编辑部主任许悦雷介绍了《日本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围绕期刊栏目和选题构建、期刊错位发展等发表了看法,希望加强日本研究期刊矩阵建设、实现共同进步。《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编辑刘广建介绍了《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基本情况,讲述了自己与《日本学刊》的渊源和特殊感情,希望未来加强刊物之间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韩頔以“传播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为主题,从转载角度回顾了《日本学刊》的发展成就,并系统阐释了从转载角度认知日本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推进二次转载期刊与原发刊物高质量共建新起点等重要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表示,经过历任主编、编委会、专家学者和编辑队伍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日本学刊》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是日本研究领域研究范畴最宽、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之一,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日本研究的旗帜和标杆,未来还要继续刊发更高质量的论文,做好研究、搞好代际传承;《日本学刊》需要紧紧围绕涉日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立足长周期、深层次、跨学科的研究,打造“专、精、特、新、宽”,力争成为日本研究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力一分子;《日本学刊》40年来筚路蓝缕、成绩斐然,当下还在蓬勃发展、茁壮成长,希望未来能够越办越好、再创辉煌。该环节由《日本学刊》编辑部副主任陈祥主持。
(陈梦莉 供稿)